导师风采

SUPERVISOR

方精云 教授
职称:

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大理学部副主任,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院系:

城市与环境学院

方向:

简介:

1959年7月生,安徽怀宁县人,1989年获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植被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碳排放、生态草业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科技部、基金委等资助的重点及重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向中央提交咨询报告6份,获长江学者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

       方精云,男,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生态学系主任、中科院植物所所长、学术所长、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遥感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科学研究成果如下:
       (1)国内最早较为系统地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学者之一,建立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变化,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框架。
       (2)发展了大尺度植被动态的研究方法,揭示了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若干规律,丰富了区域植被格局和动态变化的理论。
       (3)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温带草地碳储量、变化及其环境控制,提出了我国温带草地有机碳中性的观点,为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4) 较为系统地开展了我国植物化学计量学研究,提出了“限制元素稳定性假说”,纠正了氮磷计量关系中的幂指数恒定法则,量化了氮磷比作为植物氮磷限制评价指标的风险。
       (5) 首次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和标准,系统研究了我国植物多样性大尺度格局及形成机制,丰富和发展了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理论; 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布局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基于植被气候关系的我国植被带的划分原则和依据。
       (6) 较为系统评估了我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CO2排放趋势, 对气候变化的若干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政府应对气候谈判的策略,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了作用。
       在从事基础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和解决国家需求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学问题,通过科技政策咨询、参与政府决策等方式,在我国气候变化谈判、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科技评级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一些重要咨询和社会服务工作在学界和政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国际学术任职包括:全球陆地碳观测工作组成员、IIASA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Ecography等6个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主要国内学术任职包括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
       近5年,主持科技部全球变化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多项;院士咨询项目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长江学者成就奖(2007)、国家出版政府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2014)等奖励。
       先后发表论著近400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和“PNAS”上发表论文15篇,国内外引用超过3.2万次。提交国务院咨询报告6份,中科院院士建议书2份。

地址:北京大学燕园大厦13层

咨询电话:010-62751354 监督电话:010-62756913

Copyright © 2003-2018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相关链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本站二维码